案例1:“我的每一天都暗無天日”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就讀的是某市最好的中職,她在初中曾是父母及老師心中的驕傲,升入中職后在強手如林的年級考試中,依然能保持年級前四十名的成績,但這么優秀的成績卻帶給她極大的壓力,她害怕被別人追上,放棄了許多娛樂時間,一心撲在學習上,但由于過分關注自己的成績,導致過于緊張,睡眠不好,心跳過快,這樣讓她又擔心自己的身體會出問題,她想,自己才中職一年級就如此,那到中職三年級還了得,因此她向心理老師求助。
她在向老師求助時,話題一直圍繞“如何能睡好覺,學習很辛苦而成績卻不如意,怎么排解?”展開,心理老師在與她交談第一次,教給她一些放松的技巧,并試讓回答三個問題作為家庭作業:1、你學習的目標是什么?2、你學習的動力是什么?3、你如何看待成績?
女孩第二次咨詢時,她帶來了答案:1、考大學 2、考大學,趕上比她好的同學 3、成績考得好,怕落后,被人趕上;成績考得差,就恐懼、灰心。
心理老師在每個回答的后面畫上為什么,女孩子很茫然,考大學是她讀書的終極目標,她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看來,她的情緒現狀及學習現狀已形成一種自動化的思考,心理老師分析后,覺得這女孩思考問題已偏離合理性,通常沒有充分理由就往壞處想,而且非常極端,非好即壞,針對她這種心態,心理老師進行分析后,與女孩重新探討了如何確定適合的學習目標,包括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并引導她對自己學習動力中非理性的說法進行自我辯駁,讓她意識到學習實質是種成長,也是種樂趣,要學會正確看待成績,并樹立適合自己實際水平的心理期待。
經過心理老師的幾次輔導,女孩逐慚意識到自己從初中升中職后,在學習方法及學習信念上都存在問題,對學習成績過分關注及對成績不合理的信念,給她帶來越來越緊張的心態,導致學習活動成了負重的競賽,因此才越走越累,她在對學習生活的描述中,會存在許多不合理的負面語言,這些負面的情緒累積,就嚴重影響了她學習的愉悅感,心理老師在輔導她的過程中,由淺至深地剖析她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有效的建議,女孩也極力配合老師的輔導,最終走出心理陰霾。她學會正確調整自己的考試心態,盡力享受學習的過程,面對不如意的成績,她也能正確對待,對自己知識薄弱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真正認識到考試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讓自己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提升學習愉悅與成就感,這樣就無形中釋解了學業的壓力。
感受心得:
這個案例,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心理老師能準確定位,正確地剖析這個女孩學業壓力過大的原因,并且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到自己思維不合理之處,讓她學會正確地看待成績及名次,她采用的理性情緒療法及“放松訓練”讓學生緩解了學業壓力,在后期的輔導中,引導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學生對考試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夠體會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當然,減輕學業壓力,并不只是靠學生自己努力就能達到的,老師及父母對孩子成績過分關注或定位過高,也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將孩子的好成績看成自己的光榮,并感到快樂與驕傲;反之則覺得失望、焦慮甚至悲傷,這種觀念及態度往往會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壓力。
父母不關注孩子的學業是不可能的,我們在教會孩子對成績保持一份平常心的同時,也希望父母對孩子成績也有一份平常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孩子遇到學業困惑時,鼓勵孩子向同伴或父母傾述,將不良的情緒宣泄出來,那孩子的壓力就能減輕很多,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學會“放松訓練”,進行自我調整。
當一個壓力來源被認定對個人有威脅時,智力的功能應會受到影響。一般而言,壓力愈大,認知方面的功能及彈性思考就會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當有限的,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具有威脅性的事件及個人的焦慮上,我們對問題的注意力就會大大降低,威脅就更不易消除。另外,人的記憶也會受到影響,短期記憶的好壞是根據個體對新刺激所付出的注意程度而定。同樣的,壓力也干擾問題解決、判斷與作決策的能力。因為在壓力狀況下,我們的知覺范圍縮小了,思想也比較刻板、古拙,所以很難會有創意的反應。
―――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學》
附:“放松訓練”法
“放松訓練”是指通過循序交替收縮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細心體驗個人肌肉的松緊程度,最終達到緩解個體緊張和焦慮狀態的一種自我訓練方法。實踐證明,放松訓練對于治療失眠、頭痛和考慮焦慮有顯著效果。在做放松訓練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做好放松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最好能尋找一處安靜的場所(以單人房間為宜)配置一把舒適的椅子(以單人沙發為宜)。若這些物質條件不具備,利用自己的臥室和床也可以,放松前要松開緊身衣服和妨礙練習的飾物等,減少外界的刺激。
2、形成一種舒適的姿勢。使身體形成一種舒適姿勢的基本要求是減少肌肉的支撐力。輕松地坐在一張單人沙發里,雙臂和手平放在沙發扶手之上,雙腿自然前伸,頭與上身輕輕靠在沙發后背上。按一定的順序交替收縮與放松身體各部分的肌肉群,比如從頭部到腳趾,逐個部位進行“收縮――放松――再收縮――現放松”的練習。
3、合理安排時間。最好是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30分鐘。務必做到持之以恒,堅持訓練。
注:“放松訓練”非常強調持之以恒,有的人做了幾次,感覺沒有效果就放棄了,其實,只有堅持不斷地訓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2:“我努力了,卻沒有好成績”
案例概述:
這個案例中的女孩,在初中擁有非常傲人的成績,所有人都說她考上重點中學沒有任何何問題,但事實上,她中考并沒有考好,勉強過了某所重點中職的分數線,她覺得那只是一次失誤,中職一年級期中考試,考了班上十多名,覺得自己應該能考得更好些,所以更加倍努力去學習,誰想到,期未考試竟然比上一次還下跌了好幾名,面對越考越差的成績,她油然而生一份深深的挫敗感,學習的自信心都沒有了,覺得自己腦子太笨了,不是學習的料,期中考試后的加班加點換來的結果這樣,她真的無法接受,感覺自己整天精神恍惚,都快要崩潰了。
在她向心理老師述說時,痛苦的淚如決堤的湖水,怎么也止不住。第一次心理咨詢時,心理老師任其宣泄,沒給她任何建議。談話結束后,心理老師找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況,班主任對這女孩印象非常好,說她非常用功,很好強,有服不服輸的勁兒,只是個性非常執著,也很情緒化,會因考試沒考好當場落淚,勸也勸不住„„
心理老師調查分析斷定,這女孩子表現出過強的學習動機,并由此產生較嚴重的情緒障礙,其根源在于女孩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認知模式,在以后的輔導中,心理老師著重要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在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的過程中,改變她的認知模式,讓她那過強的學習動機回歸理性。
第二次輔導中,心理老師采取辯論的方式讓女孩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獲得好成績的,因為成功需要的因素很多,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
當女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她在分析自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時就更理性些了,她開始接受自己學習現狀,她也明白,自己現在所要面對的,是思考如何來改進與完善自己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受困于“努力一定要考好”的想法中。
在這個案例分析中,專家提到了學習動機過強引發情緒障礙的表現,在第一次咨詢時,心理老師并沒有做過多的引導,因為女孩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過程,心理老師可以通過關注、傾聽與探問來獲得輔導所需要的信息,在第二次輔導中,心理老師掌握主動權,采取辯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澄清不合理信念,對自己現狀有清楚的認知,使失衡的心理狀態調整過來。
在學習動機過強會導致的情緒障礙,這類案例,肯定會存在目標不切實際,學習方法不得當等問題,但不合理的認知模式,卻是需要解決的首要目標,心理老師在輔導過程中,須有針對性,先糾正學生不合理情緒,這種不合理情緒主要有三種特征:
1、凡事絕對化――這指人們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當事物發生與其對事物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接受不了,感到難以適應并陷入情緒困惑。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過分概括化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會將自己評得一無是處,結果常常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引發焦慮與抑郁情緒的產生。
3、糟糕至極――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災難性的,這種認知會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
適當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有促進作用,而過強或不足的學習動機,對學習產生的卻會是負面影響了,學習動機過強的學生,他們表現主要是過于勤奮、好勝心強、害怕失敗、情緒波動、心理脆弱,但從表面上看,不會給家長與老師造成更多麻煩;而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則表現為學習懶惰、容易分心、注意力差、對學習冷漠厭倦、依賴心強,這樣的學生令家長與老師都頭痛。
遇到學習動機過強的學生,要調整他們不合理的認知信念,而面對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應該怎么辦呢?
專家認為,學習動機不足與學業成就有關,阿特金森說過,“成就動機”是“希望成功”與“恐懼失敗”這兩種心理此消彼長的結果。學習動機強的學生敢于選擇比較困難的學習任務,以期獲得成功的快樂;而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他們在學業上不思進取,實質是避免面對失敗的痛苦,面對這類學生,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家長與老師要學會給學生設計一些具體學科任務的“小臺階”,讓他們從“小勝”中獲得成功體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
感受心得:
在這個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觀注的是那些缺乏學習目標,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而對那些很努力卻獲取不了好成績的學生而言,只是痛惜他們的努力,覺得他們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如何調整他們的學習模式上,卻感到難以入手,通過這個案例才知道,學習動機過強所造成的情緒障礙危害也不淺,它不僅會降低學習效率,而且比學習動機不足更能導致心理的困擾與不適,這類學生在投入大量學習時間的同時,還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 面對這樣的學生,如果老師與家長僅單純從學生考試失敗的原因或學習方法上查找問題所在,后果是讓學生根本看不清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會越來越迷茫,這類個案,我們要向心理老師學習,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收到改進的效果。
另外,通過這個案例,我也更明確激發孩子學習動機所具備的要求,家長與老師不能只責怪孩子沒有學習動機,而要思考自己如何幫孩子建立“成就動機”,怎么幫孩子搭建具體學習任務的“小臺階”,讓孩子期望值與實際情況出入不是很大,讓成功的愉悅激發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走得更快樂些。
成就動機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一般而言,下列條件將會激發人們的成就動機:1、能讓個人獨立負起責任來解決問題的那種環境氣氛;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標并接受“可預測風險”的傾向;3、有關他們工作進展的詳細而具體的及時反饋。
―――黃希庭 鄭涌:《心理學十五講》
附: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專家認為,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1、激發需要――即先使學生產生學習某種知識的需要,然后再進行教學,或是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安排學習活動。
2、明確目標――讓學生知道學習目標是引起學習動機的好辦法,學生知道學習目標及學習活動的價值,就會產生學習的需要,從而全力以赴地去學習,反之,效率就必然低。
3、了解學習成績――使學生知道自己進步的成績,也是引起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
4、積極的鼓勵――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是對學生成績與態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種強化方式,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集體主義感等。(對孩子而言,表揚與鼓勵應該多于指責與批評,但要注意,過分的夸獎會造成學生驕傲與忽視自身缺點的傾向。在責備時也要采用巧妙的方式,在表揚時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評時又肯定其進步的一面。)
5、期望與評價――期望亦稱期待,它是人們主觀上的成功概率,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某種預期性的認知。教師與家長要善于協調學生的期望,期望達高,達不到情緒就會失落;期望太低,會使學生討厭與逃避學習。其次,家長與老師對孩子含有期望因素的評價也能鼓勵孩子再接再厲、積極向上的。
6、獲得成功的滿足――學習的成功,若達到滿意的效果,會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的。
案例3:“我認為讀書沒有什么用”
案例概述:
此案例中的男孩,第一次進入心理咨詢室并不是自愿的,他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問題,是班主任非讓他找心理老師的聊聊的,他坦率地告訴心理老師,他覺得讀書沒有什么用,理由如下:首先,他覺得中職所學的知識以后工作跟本就用不著。其次,他例舉許多大企業家都只有初中或小學畢業,而讀過大學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卻比比皆是。第三,他認為能力比知識、學歷更重要,而現行的教育體制培養出的人大多是高分低能的‘殘疾’人,他不愿將時間花在努力學習變成書呆子上。
男孩前來咨詢,顯然是有備而來,針對他這種振振有詞的觀點,心理老師得用巧妙的方法進行引導與駁斥,心理老師先讓孩子做一個測試:如果有個地方藏著無價寶藏,但要到那地方必須過一條水流湍急、地勢險要的河,問這個孩子是否愿意為過河花時費力建造一艘大船?男孩當然愿意。心理老師接著問他,過了河后,這艘船再也用不著了,是否會后悔?是否認為造船無用?
心理老師以這個形象的比喻啟發男孩,事實上,中學所有學習過程正如造船,而無盡的寶藏是人生的未來,中小學的學習鍛煉了人的思維,而思維的鍛煉需要一定的載體――那就是學科知識,再者,現在的課本與生活聯系還是較緊密的,現在用不著并不代表以后也用不著。
心理老師讓孩子認可中學知識還是有用的之后,又繼續引導男孩:“現在你中職二年級了,與那些只小學初中的億萬富豪相比,學歷已算高了,既然認為讀書無用,何不退學創業,沒準若干年后又是一個億萬富豪?!?/span>
男孩認為這不現實,因為時代不同了,心理老師又引導男孩說出這個時代創業成就億萬富豪的人,像張朝陽、李彥宏、楊致遠、馬云等人,在引導討論中,讓男孩認識到:1、能力與學歷并不矛盾,如果能力強,加上高學歷,就如虎添翼;2、成績好,意味著某些能力較好,因為學習更是非智力因素的體現,比如自控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意志力等;3、中學是人生學習大好時機,錯過很難補上的,更要抓緊時間;4、學歷低的成功人士并非青少年學習不努力,而很多人是因為社會或家庭原因不能繼續讀書的。
第一次心理輔導,心理老師讓男孩對讀書重要性有所了解。
隨后的心理輔導,心理老師則針對男孩子產生讀書無用論的心理原因進行挖掘,在交談中,得知男孩剛上中職一年級時也滿懷夢想,希望在這所重點中學努力學習三年,能考上心目中的名牌大學,但夢想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失利中擊得粉碎,經過幾個反復的“調整-努力-失望-調整”后,他徹底放棄了,開始否認自己,破罐子破摔,成績也直錢下滑。
這樣到中職二年級下學期,他對學習變得無所謂,不但不學習,甚至認為學習沒用,譏笑那些努力但成績不能提升的同學„„男孩說到這里,停頓下來,困惑地問心理老師:“您是不是覺得我無藥可救了?”
心理老師告訴男孩,恰恰相反,他內心深處依然懷有希望,只是經過重重打擊后,內心無法承受,選擇這種心理學被稱為‘合理化’的方式來求得內心安慰。這種‘合理化’又稱為‘文飾作用’指一個人無意識用一種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自己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使其變得可以接受。這種合理化有兩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菜的,這兩種心理都是掩蓋其錯誤,以保持內心安寧。
心理老師通過剖析,讓男孩明白,他表面看來厭惡學習,實質上是屢受打擊后形成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這種防御機制像毒品一樣麻醉他,如果他不斷應用這種防御機制,長期不愿面對現實,會讓現狀變得越來越糟,以致形成惡性循環,不能自拔。
心理老師在輔導男孩的過程中,幫男孩打破惡性循環后,再通過關在玻璃水箱中的鯊魚經過多次挫折后,連近游在身邊的熱帶魚都不去吃的故事,讓男孩認識到,自己先成績無法提高的原因在于學習方法不對,后來是因為缺乏信心,實質上,他本身的實力并不差,從而幫他樹立自信心,在后來的輔導中,與男孩一起探討好的學習方法,逐步引導成績進步,而進步的成績,又激發男孩下一步的自信心,男孩不再厭學了。
感受心得:
對這個案例,我感受最深的是心理老師所采用的“指示”及“面質”技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及老師給孩子講了不少道理,但孩子越大,對這些大道理越反感,而這個案例中,心理老師也講道理,但學生卻不排斥,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講道理,在心理術語中叫“指示”,這個“指示”是有兩個前提的:一是講道理前必須有“引導”。二是“指示”技術不能常用。這“引導”有兩方面的意義,如果輔導老師的啟發與誘導在來訪學生深入傾述之前,表現為“引領”的作用;如果在來訪學生深入傾述之后,則表現為“推動”作用。心理輔導老師在輔導過程中的引導,重在協助來訪者注意解決問題的方向,目的只是鼓勵當事人作進一步的自我探究,心理老師輔導時采用的多是接納性的語言,多用鼓勵與啟示,所以學生樂于接愛。
而我們做家長與老師的,在給孩子說道理時,習慣于用教育者的口氣,總希望以自己強勢的地位,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不平等的交流,當然會讓孩子反感。
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與孩子交流最多的應該是父母,為什么孩子越大越難交流了呢?我們當父母的仔細探究其中原因嗎?事實上,在許多時候,我們與孩子交流時,并沒有進行換位思考,沒有探究原因、傾聽孩子心聲的習慣,更少使用接納性的語言,是我們做父母一步步將愿意向我們吐納心聲的孩子推遠的,對孩子講道理,我們要學習心理老師那種“指示”的方式,讓孩子愿意傾述,才是正確的教子觀呀。
再者,上中職的孩子,他們已有明辯事非的能力,但在認知上依然存在矛盾,我們做家長的還要學會心理輔導中的“面質”技術?!懊尜|”主要指向認知層面,它是輔導家長或老師直面孩子內在的矛盾心態的,并針對其舊有認知框架進行有分寸的“追問”,而且直逼問題的實質與核心,以此來促進孩子對自己的問題產生一種新的認識。
孩子厭學的原因有許多,厭學的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針對孩子厭學的不同原因,家長與老師要不斷摸索,找出癥結所在,幫孩子走出心理誤區,逐步樹立自信心,對學習生活熱愛起來。
“沒有金鋼鉆,難攬瓷器活”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遇到太多教育的困惑,越讀相關的教育書貼越發現自己知識的之淺陋,唯有不斷學習了。
所謂樂學,就是對學習有情感,樂于學習。從學習心理的角度看,樂學是以學習情感為基礎或手段的一種快樂與學習相協調統一的學習過程或學習方式。„„快樂是人類原始情感之一。„„快樂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每一個人在本質上都應當是快樂的。正因為如此,人們的學生也應該是快樂的,快樂是樂學的機制。這也是樂學產生與形成的依據。„„因此,學習者必須將快樂作為樂學的手段,即創造一種快樂和諧的學習氣氛,以便通過它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學習,從而取得更大的學習效果。
--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
附:如何引導學生樂學、愛學
專家指導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關注:
1、創設成功的機會,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表現的機會,以揚其所長,抑其所短,對于那些學習成績不佳而厭學的孩子更應該如此。
2、降低學習目標,起點低、慢步子、分層次是使不同類型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途徑,目標稍低一點,學生容易達到,就能察覺到自身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
3、幫助學生確定自我參照標準,促使學生從自身變化中認同自己的成功。
4、及時獎勵。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獎勵是愉快的刺激,它能增加個體積極反應發生的概率。對學生而言,成功便是最好的獎勵,而對教師或家長而言,學生的成功就是結果,如果視而不見,那么會泯滅他們的學習熱情,對中職生以精神獎勵為主,這樣更能使學生從心理獲得滿足感與自豪感。
心理老師告訴男孩,恰恰相反,他內心深處依然懷有希望,只是經過重重打擊后,內心無法承受,選擇這種心理學被稱為‘合理化’的方式來求得內心安慰。這種‘合理化’又稱為‘文飾作用’指一個人無意識用一種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自己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使其變得可以接受。這種合理化有兩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菜的,這兩種心理都是掩蓋其錯誤,以保持內心安寧。
“放松訓練”是指通過循序交替收縮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細心體驗個人肌肉的松緊程度,最終達到緩解個體緊張和焦慮狀態的一種自我訓練方法。實踐證明,放松訓練對于治療失眠、頭痛和考慮焦慮有顯著效果。